企业的起源
2021-07-13 21:41:50
  • 0
  • 0
  • 4

在商品经济时代,企业是商品价值生产的主力军。追根溯源,我们要研究经济就必须先研究企业。

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从何而来?企业的起源研究会对后续的企业本质研究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企业的起源。关于企业起源,最著名的理论是科斯的《企业的实质》,科斯认为企业起源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科斯只是单纯从经济学角度去看企业的起源,而在现实中,企业的起源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科斯只看到了企业的存在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但没有看到企业在减少交易成本的同时增加了管理成本和决策的风险。其实大多数时候交易成本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我们设想,一位创业者想创业,他如何根据科斯的“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开始创业?创办企业是为了创造新价值,是为了收益,不是为了降低成本,没有收益,成本再低有什么意义?而只要收益高于成本,成本再高都无所谓(经济=价值/成本•时间)。如果认为企业起源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则计划经济就是最好的经济模式,因为计划经济没有交易成本或者说交易成本非常低(为什么没有人用“计划经济”质疑科斯理论?是路径依赖的惯性思维还是诺贝尔奖的光环效应遮住了人们的眼睛?)。

此外,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过程中,人们并不总是倾向于降低交易成本,如OEM(贴牌生产),耐克、阿迪达斯、苹果、小米手机等企业他们特意将自己要生产的产品交给其它企业去完成,这岂不是增加了交易成本?为什么他们不考虑如何减少交易成本?因为他们所擅长的是设计和销售,由于专业化分工,他人生产比自己生产成本更低或者质量更好,而且减少了固定资产的投资风险,提高了产品上市的速度,这就是为什么要社会分工的原因。由此可见,科斯关于企业起源于为减少交易成本的观点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一个错误理论,该理论不符合分工理论。

科斯关于企业契约理论的结果是规模经济(减少了交易成本),经济公式说明企业并非越大越好,企业规模受制于市场需求(价值)、科学技术(生产成本)和管理水平(时效)。科斯关于主人与仆人、雇主与雇员关系并不能说明企业的本质,因为还有合伙制和家族企业。实际上企业经营者充当了契约专业人,其实质仍是分工。

而分工理论对企业管理出效益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降低交易成本是结果,不是原因也不是目的。

我们从经济公式(经济=价值/成本×时间)中可以看出:从企业角度讲,在相同的时间内只要产生的价值高于成本,都是有意义的。

根据经济公式,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要提高了竞争力必须从开源、节流、提高时效三方面着手,企业构建正是从三方面进行的,①企业这种形式有利于专业化,如制衣行业,众多裁缝组织在一起,大家取长补短,生产技艺可以大幅度提高,而且在企业内部可进一步分工,即二次分工,如有人专门负责款式设计和裁剪,有人专门负责制作领子,有人专门负责缝纫,有人专门负责钉扣子。这种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有效结合使得人们更专业。②规模生产带来规模采购,节省了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合理裁剪提高了布匹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大量相同的边角料存在或许还可生产一种新商品)。③规模生产、专业生产可以使用专业设备和工具,提高了时效。④集中生产便于交流、分工和管理。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经营者的责任,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盈利,否则就无法再生产,无论何种社会制度,企业必须盈利,企业盈利之后在保证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所需外剩余利润如何分配关系到投资者的积极性。

现实中企业是起源于战争和社会化生产的需求,企业起源的几种原因:

①战争需要:需求决定价值,企业起源于需求驱动。如战争要赶制刀箭、盾牌,军衣、棉被、云梯等,众多铁匠、木工、裁缝等工匠就被召集和组织起来,这就是企业最初的雏形。世界上最早的企业应是兵工厂,是为战争服务的后勤保障部门,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真正的管理始于战争之前的准备工作,很多企业初创时都是采用或延续军队化管理(如我国新疆建设兵团——其本身就是军队转化过来,有时你甚至很难判断它是军队还是企业——边防屯垦是一种有效地保卫边疆的方法,我国原来还有铁道兵、工程兵,他们类似于企业员工,铁道部队、工程部队是类似于企业的部队)。

②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社会发展,人类从最初的简单劳动开始到从事一些无法由单个个体完成的复杂劳动,复杂劳动必须由多个劳动者协作才能完成,复杂劳动的出现更是强化了分工和专业化,为了分工有序进行,各个劳动者的工作必须协调(各个零部件质量要求、规格标准——公差配合、完成时间、数量比例……,亚当•斯密的制针案例),经济活动中的分工和协作、协调逐渐产生了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分工——分配组织内人员各自的工作,协调其实就是管理),所以说企业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为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而创建的经济组织。

单一个体无法完成的复杂劳动使得没有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社会化大生产就无法进行,如为统治者修建皇宫、桥梁、大型龙舟(建筑队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一个人别说无法将一根大木头竖起来当立柱,就是移动一根大木头都非常困难,更别说将其作为横梁)等,此类大型建筑必须通过木匠、石匠、铁匠等多工种配合并且是现场的配合,而木匠、石匠、铁匠、测绘、外科手术他们要做复杂活时都必须有专业搭档,如木工要将一大木头锯开就要在大木头上划一直线,这时通常是其徒弟在木头的一端听师傅指令,将墨绳固定在师傅指定的位置,然后师傅根据经验确定墨绳的另一端再弹一下墨绳,这就是专业搭档。专业搭档是企业的雏形,也是最原始的分工。我们现代社会的地图测绘及大型房地产项目仍需测绘员此类专业搭档,外科手术也需麻醉师、护士等专业搭档的配合。

社会化大生产还包括了以交易为目的的商务活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也是一种企业形式(郑和船队是军队与企业混搭,军事、外交与商务混搭,最初的企业很难与军队截然分开:鸦片战争就是英国的军队为英国的企业在中国开拓市场),他们长时间的远距离贩运非得以分工为基础的组织形式才能得以成功。

如果说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那么规模生产就是为了在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在工业经济时代,规模经济是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手段,如福特公司创建的流水线(当然规模经济要适度,并不是越大越好,就象航空母舰也不是越大越好是同一个道理。因为现代经济是各要素组合,各要素之间要匹配,规模经济大小取决于各要素匹配程度,其中任一要素都有可能成为制约规模的瓶颈)。我们从经济=价值/成本×时间这一公式可以看出,任一因素的成本增加必须使之创造的价值相应增加,否则就是不经济。规模经济是分工的必然产物,没有一定的规模就无需分工,如一个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很难养活一个专业铁匠或裁缝,企业就是为了适应规模经济而产生的,分工衍生出的专业搭档是组织(企业)的原始形态(学徒是一种寻找和培养专业搭档的形式,专业搭档必须以一人为主,一人为辅——最原始的管理,否则就容易乱套,而学徒这种形式可以方便管理,师傅是自然形成的管理者),规模经济可以进一步分工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如采用流水线作业,每人只需负责单一的工序——进一步分工,如在建造皇宫现场有大量的木工,有的木工就负责将木头锯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木料,有的木工就负责刨平木料,而有人就专门负责加工榫头,另外一些木工可能就专门负责木雕,虽然这些人都是木工)。

③分工使得生产效率得以提升,效率的提升就会产生更多的资源需求,更多的资源需求就产生了竞争,因此分工必然产生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单纯依靠个人力量比较困难,为了取长补短就要抱团(与他人合作、联合),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各自优势,企业这种形式减少了总成本,有利于竞争,所以企业是社会分工——竞争的结果。团队存在的意义就是分工协作,是二次分工……

④传承技能:企业原始形态——铁匠铺、裁缝店、中药铺、家具店、餐馆(如御膳房)等都是为了分工后的技艺传承(为了保持竞争优势),父传子和师徒相传(口传面授)。我们前面已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传承和发展这种生产力?必须要有一组织形式作为载体(因为个人很容易消亡),企业是科学技术传承和发展的最好载体,如专利技术、特殊配方(如可口可乐配方、云南白药配方、同仁堂配方)、生产工艺等商业机密都需要企业这种载体传承。另外,机械和仪器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部分,是生产工具,其使用需要专业技能,要传承需要培训,要有实习场所,企业可以承担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和实习的任务。

此外还有科研和发展需要:现代科研需要众多学科和各类专业人士协作(如人工智能、大飞机、新能源汽车的研制),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科学技术与企业相结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我国以前科学技术发展比较慢就是因为科研没有与企业相结合,造成了科研成果评奖后就束之高阁,没有变成生产力。华为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他们招聘的科学家不但进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且还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这就使得华为在通信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⑤提高生产效率:企业是组织分工,分工可以避免工作变动成本,提高分工效率。企业的存在可以方便管理,可以采用流水线生产(家庭作坊无法安装大型生产流水线);

仪器和机械设备等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劳动者等构成生产力,只有在企业这种形式中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效用并产生协同效应。

⑥建立品牌、信任:一个企业要实现自己创造的商品价值必须将产品销售出去,而要将自己的商品销售给顾客就必须让顾客相信你的商品能满足他的需求,企业的存在可以使顾客产生信任,时间越长、规模越大越容易让人相信(如北京同仁堂)。坐商比行商更容易产生信任——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企业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不同的品牌是不同企业的责任识别,可以减少信任成本),容易与顾客建立信任关系;

交易的本质是权力的交换(用我的劳动交换你的劳动),分工和交换是建立在明晰的产权基础上,不属于你的物品,我凭什么和你交换?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也是节约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因为产权不清晰就会产生纠纷,就要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企业的存在容易明晰产权,企业出售的是商品所有权(顾客解决方案)。

交易成本首先是沟通成本,一是因为不知道对方的需求,不知道对方需求就不知道自己生产的商品价值几何?不知道自己商品价值就无法使自己在交易的过程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就无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二是无法让对方相信自己,人们在交易过程中对对方商品的品质和真实价值抱有疑问,企业的规模和长期存在可以让人产生更多的信任。

品牌是责、权、利的统一,品牌减少了顾客的寻找成本和选择成本,品牌使人信任,因而解决了沟通成本(交易成本)。

⑦创业者的财富梦想:因为创业者发现了市场上未被满足的需求,创业者认为他们有能力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能为自己创造财富,于是创办了企业。我们知道在当代中国,一个普通务工人员,一年有10万元收入就非常不错,但对一个企业主来说10万元/年是说不出口的低收入。对于企业主而言,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比比皆是,为什么他们有如此高的收入?因为他们有很多人在帮他们赚钱,如郭台铭的富士康有100多万员工,每人为他赚1万,他一年就能赚100多亿。所以,即使是出于自利的目的,他也愿意承担创业的风险,企业是创业者(经营者)将不同工种和不同技能的众人(不同的专业人士)汇聚在某些特定场所一起工作的组织形式。

⑧大型机器设备的使用需要大型厂房(如炼油厂、轧钢厂、造船厂、化工厂、汽车制造厂等,坐落上海金山的上海石化就是一座城市,石油化工行业要连续高温、高压作业,其原料、半成品、成品都是流体,因此不能象飞机、汽车行业进行组装,分散生产),要众人照看、维护,要各工种配合。

⑨资金统筹、安排:社会化大生产的项目使得单纯依靠个人或少数人的资金已难以为继,而且风险太大,如17世纪的欧洲各国兴起海上冒险,探寻世界地理,更发展海外的商机。从1595年4月至1602年间,荷兰陆续成立了14家以东印度贸易为重点的公司,为了避免过度的商业竞争,这14家公司合并成为一家联合公司,也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这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到了1669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雇佣兵的军队①,股息高达40%。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放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而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荷兰一位教师的年薪约280盾,仅阿姆斯特丹一地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荷兰东印度公司就是为了降低个人投资风险的同时统筹资金而设立的。

-----------------------------------------------------

①它是企业吗?它是企业为什么会有10000多名雇佣军?它是军队吗?它是军队为什么会有50000多名员工?遇到战争,这50000多名员工会不会成为军人?回答是肯定的。即使是今日,如果战争爆发,我相信依然会有很多工人会成为战士。

⑩社会二次分工需要:政府的职能是负责社会管理,学校负责教育,军队负责国防,警察负责社会治安,企业作为社会分工的一部分,其职能是专司商品生产和发展经济,增加国民财富。

企业的出现属于社会的二次分工,二次分工是在个人分工之后重新进行合作的基础上的分工。社会的一次分工是个人分工,或说是职业分工,如农民、渔民、木工、铁匠等;二次分工是组织分工,是职能分工,如医院、学校、工厂等。二次分工是在一次分工基础上进行的,不是重新分工,而是再分工,二次分工是为完成社会职能需要而进行的各要素重新组合。如医护人员组合成医院,教务人员组合成学校,而生产人员组合成企业。医护人员组合中包括内科医生、外科医生、麻醉师和护理人员等,而企业组合中包括生产人员、采购人员、设备维修人员和营销人员等。术业有专攻,在二次分工中,社会职能分工的同时还有组织内再分工,如医护人员再分工:内科、外科、小儿科……;教师再分工:语文、数学、物理……;工程师再分工: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工艺工程师……。

二次分工使得人们更专业,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二次分工也是由需求价值决定的。

企业是社会二次分工的结果,是专业化的经济组织,而企业经营者是企业内部分工①的结果,专职决策与管理,负责分工、组织、协调等工作。这就是企业的起源,是社会分工和需求驱动的结果,分工理论对企业管理出效益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总而言之,企业起源于需求,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财富,需求决定价值!

当一个裁缝手艺越来越好时,他会吸引很多顾客,当顾客越来越多时,他已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他可能会招收几个学徒,他要教学徒怎么使用缝纫机,怎么将布匹裁剪成各种不同的布块,又怎么将各种不同的布块按照一定的顺序缝制成一件衣服;他还要采购布匹、纱线和钮扣等原材料,并为各员工制定生产工序,他的劳动也渐渐从自己生产为主变成以管理为主,他的家也变成了小作坊,慢慢发展就变成了一个企业。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都是通过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开始创业的。陶华碧的“老干妈辣酱”是因其自己调制的辣酱特别好吃,供不应求,在众人的劝说下开始工业化专业生产。

苹果的乔布斯、戴尔电脑的戴尔和微软的比尔•盖茨三人都是因为爱好电脑或软件设计开始各自的创业,然后请几个人来帮忙,于是由小到大逐渐成长为三个国际大公司。

由于各种不对称信息和不确定性问题的存在,大多数个体很难胜任复杂信息环境下的策略性博弈。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员工认为自己在企业中得到的比自己单干得到的更多,所以他(她)愿意将自己部分时间让渡给企业,而企业主认为他们通过投资和雇佣员工生产能得到更多的财富,所以他们愿意通过支付工资的形式让他人为自己生产和服务,企业主通过工资购买到“权力”,将各种人才聚集在一起,充分发挥不同人才的优势,进而产生1+1>2的效应,使得员工创造的财富大于企业主的付出(也有失误时)。因此,员工与企业主进行了一种“权”与“利”交换。简而言之,企业主和员工都是在机会成本面前的一种选择。

此外,消费者感觉大企业比小企业或个体户生产的产品质量更好,品种更多,更有保障,因而更信任其品牌,所以,企业品牌在市场的竞争力得以强化,自然界的法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的存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由于企业的存在大大降低了信息(沟通)成本、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②,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即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更经济,所以使得企业这种形式能够延续。交易成本的降低是企业存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也不是目的。科斯的错误③在于将果当作因。

----------------------------------------------------------

①企业内部是劳动者分工,企业外部(社会)分工是专业化生产不同商品或提供不同的服务,是二次分工。

②信息(沟通)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就是管理成本,我们设想如所有生产过程不是在一个企业内完成,而是分散在不同的家庭中完成,需要多少信息(沟通)成本、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

③如为了“减少交易费用”得出的结论就必然是计划经济最好,计划经济交易费用最低(上下游企业之间商品可以通过调拨转移,无需交易;个人的工作也由国家分配,无需自己找工作,工资由国家定,你也不用和企业主谈薪资待遇,可以减少很多所谓的交易费用)。计划经济是建立在现实中有一个“上帝”(计划委员会)基础之上,该委员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仅能洞察未来而且能掌控未来。计划经济虽然降低了交易成本,但人浮于事,干好干坏一个样,各企业之间没有竞争,工人没有动力、没有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都非常低,因生产工人没有相应的责任。

------------------------------------------------------------------

《经济的本质》张根林著(京东网、当当网有售)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