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价值理论的局限性
2021-03-30 22:55:52
  • 0
  • 0
  • 2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关于商品价值有三大理论:①劳动价值论;②供求关系论;③效用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这三大理论都从某个侧面谈及商品价值,但都不全面,没有触及商品价值的本质,因此在现实中出现了很多与此不相符的现象,不能指导政府或企业的决策。为此本人认为有必要重建经济学中的相关价值理论。

商品是从交换开始的,在没有货币出现之前,一把菜刀可以交换一斤猪肉或二升大米,但在其他地方,一把菜刀可以交换一斤半猪肉或三升大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即使现代,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农贸市场,猪肉价格也是不一样的。

传统的三大价值论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很多场合有讨价还价现象?为什么会同时有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因为劳动价值论是固定价值(与劳动时间有关,商品生产结束,劳动时间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而效用价值论也是相对固定的(商品的物质效用是不变的)。虽然马歇尔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理论不是固定的,但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会同时存在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因为同一市场的同一时间段供求关系是一样的,怎么会出现三种不同的价格?

同种商品的价值不一定相等,如小商贩的议价(信息价值、时间价值)和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动(更多的是博弈)。

收藏价值:名人字画、陈年老酒等唯有交换才能体现价值。

1.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的不足之处:①劳动可分为有效劳动、无效劳动、负效劳动,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产生价值,所以劳动时间只是生产成本。②劳动产品交换后才能称之为“商品”,马克思说,商品是交换后的无差异产品,“无差异产品”就是与谁生产的没有关系,所以与劳动时间没有关系。③商品本身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是为满足交易方需求而生产的;④“商品”是交换后的劳动产品,是交换后(产权已发生转移)的概念,商品有没有价值是相对于使用者而言的;⑤劳动价值论只考虑了商品的生产时间而没有考虑商品的流通时间产生了损耗,如腐烂的蔬菜、水果如何计算其商品价值?⑥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短,是不是越高科技的商品价值越低?我们是不是为了让商品价值升值而让人类社会重回原始社会?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最大。

劳动价值论一开始就出了问题,商品是在交易(交换)后才称之为“商品”,交换前是劳动产品,交换后物权已转移,已与劳动者无关了,商品价值也就与劳动时间无关了。如果说,商品一开始就有价值,那没有销售的商品价值是多少?菜刀没有销售烂在仓库其价值如何计算?哪为什么能交换呢?因为劳动产品中含有使用价值,商品中的使用价值才是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载体。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同种商品,其劳动时间没有差异,为什么会有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三种不同的价格?

劳动价值论与唯物主义论是矛盾的,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发展,而劳动价值论强调商品价值(商品价值是蕴含在商品中的必要社会劳动时间)固定。

2.马歇尔市场供求定律的逻辑错误

马歇尔市场供求定律认为:

需求方,价格下降,需求上升;价格上升,需求下降。

供给方,价格上升,供给上升;价格下降,供给下降。

单纯看,都没有问题,但合起来看就有问题。为什么说它是逻辑错误,因为有卖才有买,有买必有卖。价格下降,需求上升,谁给他供货?如某品牌手机原价2000元,销量为10000只/月,现在售价为1500元,销量为20000只/月,站在需求方符合供求定律,但站在供给方就完全错误,因为价格下降,他应该减少供货,而他现在反而增加了供货。

反之,如某品牌白酒,原价格800元/瓶,销量为10000箱/月,现在1200元/瓶,销量为15000箱/月,站在生产厂家看没问题,价格上涨,供应增加,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为什么价格上涨,需求怎么也会上涨?按理说,价格上涨,需求应该下降。其实如果价格上涨需求下降的话,价格就涨不上去。如此,通货膨胀就永远不会发生。

在物-物交换年代,没有供给与需求的区分。试想:张三的一条鱼交换了李四一把菜刀,谁是供给方?谁是需求方?交换的实质是满足各自的需求。在货币时代,交易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实质还是满足各自的需求。

由此可见,市场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的理论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

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价格形成机制。

假定某一时刻某市场某种商品价格是10元/只,销售量是1000只(此时可看作均衡价),那为什么价格会变动呢?可能有二种,一是顾客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很多时候是因为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人多了,(也许是人们手中的货币多了——通货膨胀)从而引发该商品价格上涨(“竞价”推动商品价格上涨),而不是价格上涨了,购买的人增加。二是生产商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如回笼资金的压力——可能是为了还贷、也可能是为了甩库存、或是为了抢占市场、又或许是企业转型。

市场商品价格的几种形成机制:

①单一价格:超市

②讨价还价:农贸市场

③随行就市:期货

④政府指定:指令价格(计划经济)

⑤买卖协商:定单生产、OEM

⑥厂商博弈:价格战(格兰仕的低价战略)

⑦饥饿营销:苹果手机

⑧资本强权行为:市场价格形成与博弈有关,一些利益团体利用自己的资本优势强迫市场接受自己的意旨,期货市场很能说明该一问题(大国博弈与货币战争),资本的强权行为是其为了操纵市场、获得更大利益的需求。

博弈是参与方的竞争需求。

⑨有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回笼资金(如还债或退出市场)或清理库存会降价处理商品。

真实的情况是:

①供应增加,价格下跌。

厂商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生产厂家的需求),主动降价(原因),从而使得销量增加(结果)。当价格降低到一定程度,销量不再增加时,可认为这就是某地市场某种商品最大的需求量。

传统供求定律不成立:为什么会出现倒牛奶、杀母猪、让蔬菜烂在地里?因为超出需求没人要,而不是象张五常说的:“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古往今来,何时何地,不能有例外。”如:我们现在假定某城市的建筑沙石市场价为200元/吨,某天从外地来了一批沙石,180元/吨,销售开始可能会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售价再低也没人要,因为市场需求是有限的,为什么在某些地方,蔬菜会烂到地里?因为市场需求有限,你送给别人,别人还要考虑运输成本,还要考虑能否卖掉(保质期有限,还有物流、仓储费用等)。

②更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竞价,故而是顾客需求增加(原因),导致价格上升(结果)。当有价无市时,这就是社会最大的产能(为投机而屯货的行为也是一种需求)。

假定某城市有100万户需求住房,而该市只能提供10万套住房,其房价主要取决于收入在前10万户的收入。

有卖才有买,有买必有卖,供需一体,供给和需求是同一条曲线,是一个事物的二面。因时而变!

价格上升,通常是需求推动(现象:下雨天,雨伞价格上涨,销售量增加,实质是下雨天,雨伞的需求量增加造成了价格上涨),反之,价格下跌,通常是供给主动行为(推动)。

此外,价格上涨有可能是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有关——货币大量增加)!

市场信息和预期对价格形成也非常重要!如山里水果很好,但因信息闭塞或交通不便,销售不畅……

根据经济公式:经济=价值/成本×时间。某些时候,成本上涨,但收益为正时,人们依然会购买,如钢坯价格为3000元/吨,钢管售价为5000元/吨,现在钢坯价格上涨到3500元时,钢管售价依然是5000元/吨,生产厂家通常还不会停产,只有其生产成本超过售价时他才会考虑停产。由此可见,价格上涨需求不一定会减少。

当人们喜欢的商品降价时他可能会多购买;或:自己心仪的商品价格高,买不起,降价后是一个机会。

马歇尔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严格说是一种欲望。需求价值论对供求定律的解释的推导:

一是个人、企业(组织)、国家如何增加收入,二是个人、企业(组织)、国家如何用有限收入最大化满足自己的需求(分配)。这实质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增加收入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更多的需求,人们通过努力劳动来增加收入从而满足自己更多需求的行为就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现代社会需求产生源于分工。

因此,人的经济行为表现出,某商品价格较低时愿意多购或购买的人会增加,如张三有购买A、B、C、D、E五种商品的欲望,但因收入所限,他只能买A、B、C,现在这三种商品之一降价,使得他有资金购买第四种商品;或者是他本来想购三件A商品,因价格较高,他只能买二件,现在A商品价格下降,他就可以买三件。

3.传统效用价值论不足之处

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使用价值”是物质属性。(LV包与购物袋使用价值一样,但商品价值不可同日而语),传统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但我们知道,商品完成后,其使用价值已固化,但商品对不同的人而言,价值是不同的:如同样的电脑或同一台电脑,不同的人使用其价值完全不同,对初学者而言,它只是一种办公工具或打字机、游戏机,产生的价值非常有限,但对电脑高手而言,它能创造非常多的价值和非常多的财富,可以提高一个企业或国家的管理效率,甚至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兴亡,如加速科研开发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再如战争年代,黑客可以利用电脑让敌方的军事指挥系统瘫痪。

效用就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效用是商品所具有的客观功能和属性,任何商品都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汽油对汽车的边际效用会降低吗?如某汽车百公里耗油7升,会不会下一个百公里耗油8升?正常情况下应没有明显变化,除非是长期磨损造成的。

商品包含了物质属性(自然属性)和非物质属性(社会属性),效用价值论强调商品的物质属性,是人与物的关系;需求价值论强调商品的非物质属性(品牌价值、炫耀价值、服务价值要远远高于使用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效用价值论强调资源的稀缺性,效用的价值与稀缺有关。需求价值论强调商品价值与人的需求有关,有需求就有价值,没需求就没价值。

价值交换——顾客需要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的功能(效用),是问题的解决方案(服务)。虽然都是解决方案,但他要衡量,愿意用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利益。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我们无法通过劳动时间或效用来衡量自行车与小汽车的价格与价值:代步、速度、载货、成本、购买力、炫耀、健康、环保。自行车在某些方面价值是超过小汽车的,如环保、便携和锻炼身体等方面是远远超越汽车的,在山区羊肠小道也比汽车速度快得多,只是因小汽车的生产成本远远高于自行车,加之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其市场售价远远高于自行车。

亚当•斯密在谈到效用于与价值时说:水有很大的效用,而钻石几乎没什么用,但钻石的价值却远远高于水(亚当•斯密在这里说“水”指的是“水”的使用价值,而说“钻石”时说的是“钻石”的交换价值,是不同的概念)。

效用价值论对价值的衡量是序数论、基数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而需求价值论的衡量标准(价值尺度)是经济公式,经济=价值/(成本×时间)。商品价值与价值观有关,与需求的急迫性(时间,如维持沙漠中人生命的水)有关,与付出的代价(成本)【注:风险也是一种成本】有关,与能为其创造多少新价值有关(如前述的电脑)。需求价值论认为:很多时候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潜在的,要等待商品使用者去发现,对于不同的使用者而言其使用价值是不同的,如电脑的应用,有人将其用于办公或新产品开发,而有人将其用于工业生产的自动控制,也有人将其用于环境污染的自动监测。

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理论:效用——效果、效劳,作用、有用。

需求:需要、恳求。效用与需求是二个不同的概念,馒头可以充饥,这是馒头的效用,但不是每个人都对馒头有需求。狂犬疫苗的效用是预防狂犬病,但对没有被狂犬咬伤的人来说就没有这种需求。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应该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以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以叫做交换价值。”

需求与效用不同:效用是物件固有的,效用是依附在商品上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求的客观功能、属性,不会发生转移(如商品房、汽车不会因为更换了主人其效用就发生改变),而需求是不同的,需求是人的主观感觉、感受,需求因人而异;效用是客观的,需求是主观的;效用是不变的,商品生产完成后其效用(使用价值)已固化。需求是可变的,是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时而异;商品的效用是商品生产者生产出来的,而需求是对交换者而言的,是两个不同的对象和概念。最重要的是:效用与交换无关,不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而需求与交换有关,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效用是使用价值。因此效用是表象价值,需求是内在价值(边际效用递减理论都是说“使用价值”,如连续吃七个包子、五个冰激凌或农民的五袋粮食)。

石油的效用永远不会改变,无论是1970年的3美元/桶,还是2007年的147美元/桶。不变的是效用,变化的是需求。人们从来就没有因呼吸不停而效用递减的时候!对一个大厦来说,钢筋、水泥、砖头、玻璃等,既没有边际效用递增也没有边际效用递减,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

沙漠中的水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水其效用没有任何变化——物理和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其价值不同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第二个包子或冰激凌不是效用递减而是需求发生了变化。效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只要不变质(没有物理或化学变化)。效用和价值不是一回事,效用是商品的物质属性,是不变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可变的。

需求是一个变量,商品的效用实质是不变的、是常量,除非其发生了物理或化学变化。一个编织袋和100个、10000个编织袋的效用是一样的,它们只是数量变化而没有质的变化。

土地的价值不是土地本身,而是因为土地能种庄稼,能盖房子,能修公路,能建运动场(生活、休闲、娱乐,如高尔夫球场)。汽车和汽油的效用是固定的,但对不同的人其价值是不同的。

【效用与需求不同点】:共性与个性。效用价值论强调的是商品的共性,而需求价值论强调的是商品的个性。如计算机的效用是一样的,而每个人对计算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注】:本书所说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物质效用,LV包和编织购物袋的物质效用是一样的,瑞士机械表和香港电子表的物质效用是一样的。

(经济公式中三个变量就是满足自身需求必须考虑的要素)。

分工产生了对商品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需求与人性有关,与价值观有关,与认知有关。

所有的商品需求和精神需求都是因分工引发的(社会人概念——商品生产者必须是“理性人”,否则生产的商品可能滞销),经济活动就是在满足他人的需求基础上满足自己的需求。因为有分工,所以参与者要对财富进行分配。分配就是交易,而要交易就必须明晰产权(对权力进行界定),人们交换的商品是自己的劳动果实。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是经济学中最伟大的理论。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误区

边际效用理论认为: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他们举例说明:一个人连续吃七个包子①,第一个效用最高,依次递减,第七个最低,可能为负。乍看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一个人要连续吃七个包子或五个冰琪凌?这种现象普遍吗?如果这个人不是在半小时内吃七个包子,而是在七天吃七个包子,即一天一个(如5•12大地震废墟中的人),效用还是递减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企业打造品牌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市场营销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这也是现有理论对实践指导意义非常有限的原因之一)。

-------------------------------------------------------------------------------

①详见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美】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经济学》。

现实生活中,吸毒的对毒品的依赖会越来越大,喜欢烟、酒、茶、咖啡的人会每天享受这些食物带来的愉悦,茶越喝越浓,烟越抽越多,湘、赣、川、黔等地的人是无辣不成菜,山东人对大蒜的偏爱犹如山西人对醋的偏爱,爱读书的人对书是爱不释手,喜欢京剧之人是百听不厌,而一些歌迷、球迷对明星演唱会或球赛更是如痴如狂。

在企业的电脑中安装同一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每增加一台,效用就多一点;通信行业每多增加一个用户,其效用也在递增;普通话推广也是如此,多一个人使用,语言交流就更顺畅,效用就多一点。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的办公室或是公共场合,如果不使用通用的标准化电源插座(220伏电压)就无法正常工作或生活,因而采用标准电源插座效用是递增的,诸如此类案例是举不胜举。

上述案例中无论是个人消费者还是企业用户,他们的效用都随着使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不断增加而递增,递减的应是相对成本。

我喜欢吃包子,你就要我连吃七个包子,我喜欢吃冰激凌,你就要我连吃五个冰激凌,最后吃得想吐,然后你就告诉我,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这是不是有点荒谬?再喜欢吃辣椒的人你让他一口气吃一斤朝天椒,他也受不了,这不是正常人的消费行为。(反例很多:如抽烟的人会一支接一支。他为什么没有边际效用递减?)用极端的个别案例作为论据有失偏颇,不具普遍性。一个人在半小时内连续吃七个包子或五个冰琪凌应是医学研究范畴,是胃对某一食物容纳限度,这不是消费者行为研究。企业如对自己产品有信心只会希望顾客更多使用自己的产品,希望越来越多顾客使用自己的产品,因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良好口碑会促进产品的销售从而进入良性循环,这实质就是一个打造企业品牌的过程。

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以及建立在边际效用理论基础之上的供求关系理论过多考虑了顾客的物质需求,而顾客除物质需求之外还有心理需求(精神需求),除生活必需品外,心理需求对消费者行为影响更大。股市、期货和拍卖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并不是因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心理需求发生了变化。

我们知道全球铁矿石主要由三大巨头把持,按成本决定供应理论,他们价格上涨会带动相关的钢铁产品上涨,但有时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呢?因为可能库存过大或市场需求不足。当一个企业面临现金流枯竭时,他可能会采取非常措施,如贱卖资产,因他这时的需求是周转资金,就如穷人为了维持生存变卖自己的家产一样。此时的行为并不是供求关系发生了改变,而是需求发生了改变。

边际效用反例:

微信用户越多效用会递减吗?在中石化或中石油等大型集团公司,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互通形成垄断。软件可以反复卖,价值增加,成本基本不变。

同样,通信网络、普通话的推广等使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沟通时无语言障碍,会形成规模效应。其他如方法类都有类似情况,这就是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如微软与苹果的操作系统,苹果只是在移动终端领先微软。赢者通吃最后的结果是垄断。

规模效应与边际效用理论是不相容的,市场规模越大越好!假定需求相同,亿万人的市场比百万人的市场好100倍以上(不是单纯的乘数关系)。

需求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不同之处还在于,需求价值不一定是商品中特有的或固化的,如苹果手机的饥饿营销和格兰仕的低价策略,这有博弈的成份,一如围棋中某子的价值(急所和大场有不同的价值)和战争中战略要地(交通要道和制高点有不同的价值)。其实钻石亦如此,地球上的钻石非常丰富,如大量开采则世界上每个人都可拥有许多,开采成本也不高,但矿商为了长久盈利,则每年只是少量开采,人为造成稀缺,从而物以稀为贵,“物以稀为贵”实质是市面上流通的且被公众所知晓的某种商品的数量比较少。

需求价值论可解释金融危机等经济现象,而效用价值论对金融危机起因与演变无法作出解释……

众所周知,逻辑推理中如果大前提错了,结论自然不会正确。我们在研究问题时特别要注意理论中的大前提是否有问题。

小结: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没有需求谈何供给?需求拉动供给,需求的变化引起供给的变化,需求是因,是自变量,供给是果,是因变量。因此,需求决定价值!

我们对任一理论都不能盲从,要甄别其适用范围,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会误导企业的经营,会影响企业经营者的决心、信心和耐心。尽信书不如无书,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