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价值论的应用
2021-06-10 15:35:01
  • 0
  • 0
  • 3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正确与否就看其能否解释现象、发现趋势、找到规律、能否指导我们生产实践。

价值论是经济学基础,而三大传统价值论无法对众多的经济活动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也无法对我们的社会实践进行正确的指导,无法指导我们创业,也无法指导国家发展经济。

商品是交换后的劳动产品,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都与交换无关,因此不能作为研究商品价值的科学理论。

譬如创业:如何用“商品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导创业?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中蕴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商品价值越高,而现实是,生产商品花费的时间越多,其生产效率越低。而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认为,使用同种商品其效用会递减,如此说来,打造品牌就是傻瓜行为,因为重复消费的边际效用会递减。

又譬如国家发展经济:如何用“商品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展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最多,我们是否要专注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需要的劳动时间最少,我们是否要抛弃高科技发展经济?边际效用对发展经济更是无从谈起,因为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我们应该全部使用一次性的工具、房屋、食品、衣物、家庭……,是不是很荒谬?

马歇尔“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对我们研究经济是有帮助的,但因为其先天不足(前有分析和论述),只能对市场上已有的部分现象进行解释,使之在指导创业和发展经济(发现新需求、创新)方面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而需求价值论认为:创业就是要找到顾客的需求,发现需求才能创造价值。同样,国家要发展经济就要找到新需求、新的市场热点……

1. 经济学通论

人类社会学惯性定律:思维决定习惯,习惯决定行为。

认知:认——认识、辨认;知——知道、知晓。认知就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及规律的认识程度——信息的获得、加工、贮存、调用,包括对所涉及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认知就是在某一领域对已知的和未知的海量信息的处理能力(包括决策、应对)。

大自然的唯一法则是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人为了在大自然中有一生存空间就必然要与其他生物竞争,人作为弱势群体,要竞争、要生存就必须合作,而分工就是合作形式(合作就有各种不同的工作,分工就是做不同的工作),社会分工就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竞争最好的手段。

分工的出现就必然要与他人交换产品,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要使交易(交换)顺畅进行就必须了解对方的需求。作为理性的社会人会根据交易方需求进行商品生产。

除动物本能外,作为社会分工语境下的社会人,为了在人类社会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生存、生活,其行为必须理性。根据需求价值论和经济公式(经济=价值/成本×时间),我们知道需求决定价值,而需求受价值观与认知影响,或者说需求由价值观与认知决定。所以经济公式中的价值就是你的价值观和认知,人们的价值观、认知(认知: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信息的获得、加工、贮存、调用,包括对所涉及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人们的选择(付出多大努力——成本,立即行动抑或拖延),人们的选择结果将对人们产生正激励或负激励,重复激励会产生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及重塑价值观,价值观和习惯的改变会改变命运(投资、定制生产、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是类似过程)。在人与人构建的社会中,人与人会互相影响,会强化或淡化人们的某些行为,人类在与自然抗争和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是人性。

从经济公式可以知道,决策不仅取决于价值观和认知,还取决于人们掌握的自然资源(成本)和时间资源,时间和成本是限制条件。

认知并不等同于价值观,虽然认知可以改变价值观,但人的认知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某事物内部构造、系统内各因子相互关系、运行规律等穷尽,而价值观受原生家庭(遗传)、环境、所受教育、经历影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杯弓蛇影”说得就是曾经的经历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另外,一个人的认知还受限于价值观,比如你恨日本人,认为日本人可恶,你就不愿认真了解和研究日本人。除此之外,由于各国当政者为了统治需要,会按照有利于自己的说法编撰历史,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美、日、俄、朝、韩、中等六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对此有七种不同的描述(七种版本),而且这七个版本互为矛盾和冲突,这就使得人们很难获得历史的真相——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或当政者书写的,是其意愿的表达。非但如此,参与各方都会说自己代表正义,使得人们对“正义”也产生了困惑。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无神论等世界几大文明冲突更是加剧了价值观的差异。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就职典礼后,白宫首席战略顾问史蒂夫•班农(Steve Bannon),曾对中美两国元首发表的两次最有影响力的讲话评论道:“比较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论坛上的演讲和特朗普总统的就职演讲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你可以从中发现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价值观会影响认知,认知又会影响价值观,价值观和认知二者互为影响。

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认知不同,甚至出于利益考虑,所以在决策时众说纷纭,因此一个国家或企业做决策时除非最终决策者有绝对权威,决策通常是一个博弈(平衡)的产物。

企业的发展甚或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取决于领导人的价值观和对需求的认知。市场竞争是消费者通过钞票作为选票对企业进行选择,能满足顾客需求、得到顾客喜爱的企业能长久生存,否则会被淘汰出局。

需求引领供给,发现需求才能创造价值。投资是一个发现需求、扩大需求、创新需求、满足需求的过程(投资就是创业,养鸡养鸭、开个服装店或网店都属投资)。投资是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唯一因素,经济的发展是投资的乘数效应,投资的乘数效应决定了经济发展速度。制度、市场、企业、生产力、资本、政策、资源、消费、外贸等是影响投资乘数效应的因素。投资是连接和贯通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桥梁。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不是说购置了厂房、设备、试生产、验收后投资项目就完工了,实际上投资项目生产出商品价值那一刻开始才是投资的伊始,简单再生产、营销、扩大再生产、设备更新改造等系列活动都属该项目投资,什么时候结束?该项目不再生产方可视为其结束。

需求是前提,需求是原生的,是自变量,价格是应变量,需求决定价值,价格随需求变化而变化,收入是满足需求的条件,也是努力生产的动力。(价格与需求有关,与成本有关。类比:速度是时间的函数,反之不成立)。

所有经济活动就是价值发现、价值生产、价值交换、价值转移的过程。

价值发现:找到顾客的需求,找到需求才能创造价值。

价值生产就是生产商品的价值:人们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商品生产者只要有利可图就会设法生产相关产品。因而,需求自动产生供给。

我们在培训时经常听到一些企业销售人员说,我们公司产品这么好,顾客为什么就不买呢?我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给学员做示范:“帅哥,我这的无痛人流采用国际一流设备和技术,由世界顶级医学专家亲自操作,你来不来”?帅哥说不来。我继续说,我现在给你五折你来不来?他说一折也不来。我问为什么?他说他没这方面需求,不管你的技术设备有多好。所以我们在与顾客打交道时先要忘掉自己的利益(利润),首先考虑的是顾客的利益(需求),顾客的利益比企业的利益更重要,顾客没有利益,企业就没有利益。因为顾客没有利益就不会购买我们的产品或服务,顾客不购买我们产品或服务,我们的利益从何而来?企业不关心顾客,顾客就会与企业越来越远。

价值交换:人们为了获得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商品,会将自己生产的商品与他人交换,在货币出现之后,人们会将自己的商品先转换成货币,然后用货币去购买自己希望得到的商品,这就产生了“中间商”,中间商的大量出现就会产生“市场”,“中间商”和“市场”的出现解除了商品交换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劳动交换,需求交换,价值交换、权力(产权)交换,是交换双方各自用自己的劳动果实满足对方需求的过程。商品和货币只是满足双方各自需求的媒介。

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通过需求维系的(亲情、友情、尊重等都是人的需求)。

价值转移:为满足各自需求的商品产权转移。没有产权转移就无法满足各自的需求,商品价值随着产权转移而转移。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知即行,行即知。真知即是行,知不是理论而是实践,行是对知的检验,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我们未能做好某件事,大多数时候是我们对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还存在偏差,是思维还存在问题,思维决定行为。亚马逊、京东在长年没有投资回报的情境下能坚持投资、持续扩大投资就是他们的价值观和认知在发挥作用,他们的坚持来源于自信,认知是自信的基础,没有认知就无法构建自信。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是非和重要性(对与错、大和小)的主观判断,是人的行为的基本驱动力,是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态度和倾向,进而形成世界观的基础。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反应:在美术界有个说法:“好字不如烂画”。为什么这么说呢?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画有意境,而且全世界的人都能欣赏,所以它值钱。但前几年一幅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却拍出了1亿多人民币,如果大家都认可“好字不如烂画”的观点就不可能有此类结果,因为能拍出1亿多人民币的绘画作品也不多见。其实,书法作品也有意境,特别是感情的宣泄(如颜正卿的《丧乱贴》),只是普通人没那素养欣赏不了,而且书法作品作为世界上特有的软笔文字艺术,要掌握它非常困难,而要写出水平更难。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所以它极具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毕加索就对中国的书法艺术评价非常高,他曾对张大千说,“假如生活在中国,我一定是个书法家,而不是画家”。

我们产品定位就是针对价值观、认知相似的一类人。值得注意的是,选同一款手机的人不一定会选同类款式的服装。这就涉及到对手机和服装不同的认知和价值观(包括审美,服装还与体形、职业有关)。

定制生产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为什么?因为它首先是能满足顾客的个性需求,符合顾客的价值观和认知,而且顾客愿意支付厂商的售价作为成本,包括因生产和物流产生的时间延误。

人的需求与人性、价值观、阅历、工作等有关,其中工作就是社会分工,所以人的需求有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共性需求是人作为自然动物和社会动物而产生的,个性需求是由原生家庭(遗传)、学习经历、社会环境和社会分工等认知产生的。我们设计的有形产品应偏向共性需求,我们的服务(无形产品)应偏向个性需求(个性化服务)。使用价值偏向共性需求,内在价值偏向个性需求……

人与人之间会互相影响,会趋同(同化作用),但当一个人受教育之后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就会产生趋同的逆过程。

品牌就是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的认知。市场定位:认知相似、价值认同类似的一群人。

2.经济学原理

需求价值论和经济公式贯通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经济=价值/(成本×时间)

公式中的价值代表需求,成本代表有形的物质资源,时间代表生产力(在所有经济活动中生产力越高,时间耗用越少)。是需求、资源、生产力与经济的关系。换言之,经济是需求、资源、生产力的函数。经济与经济活动中创造的价值成正比,与耗用的资源成本成反比,与耗用的时间成反比。

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生产者职业素养及积极性有关。

任何经济问题都可以转换成需求问题,任何解决方法都可以以此来衡量,是增加了有用价值还是减少了成本抑或提高了时效?

该公式化繁为简,使得所有经济学问题都可以量化处理,解决了以往经济学问题只能定性说明无法定量说明的不足。这里的“经济”也可称之为“投资”(创新、竞争),即你的投资了多少,用了多少时间产生了多少效益。

投资、创新、市场竞争都属于经济范畴,因此我们可以对投资、创新、竞争采用经济公式进行分析:

经济=价值/成本×时间

投资=价值/成本×时间

创新=价值/成本×时间

竞争=价值/成本×时间

①【价值】

人类有三种需求:①物质需求(生存需求——食物、衣物、住房等);②由精神需求派生的物质需求(电视、电脑、手机);③精神需求:荣誉(包括虚荣心)、权力、受人尊重、自我价值实现、感恩——劳模、慈善家、领导者、白衣天使、灵魂工程师……

精神需求衍生的物质需求(贪图享受)远远多于因生存产生的物质需求,真正因生存产生的物质需求并不多(衣、食、住、行)。

发现需求才能创造价值:冰箱、彩电、洗衣机、汽车、手机、电脑……

价值的确定、认定与价值观、人的认知(智慧)有关。

②【成本】

成本可分为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

稀缺是成本问题(传统经济学中的“稀缺”概念实质就是成本问题,稀缺与时间、地点有关,沙漠中缺水,大海中缺水吗?而且很多东西是人为制造的稀缺,如钻石、和田玉,真正开采出来世界上70多亿人口都可收藏几块,还有很多商品是可以替代的……)

稀缺的悖论:稀缺吗(什么东西稀缺)?为什么又经常说生产过剩?世界上唯一稀缺的是时间,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

稀缺产生的原因:信息不对称,是结构性的,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自身进行改善。

中国古人智慧:赚钱顺算,蚀本倒算。意思是花出去的钱都是沉没成本,赚的时候算自己赚了多少,而亏损的时候则计算自己少亏了多少,这是一种精神胜利法,也是一种智慧。

成本是一相对概念,市场不断在变化,所以不要紧盯着自己原来的成本(股市谚语:忘掉你的购入成本,如果股价在下行,什么时候卖出都是对的。假定你的购入成本是12元,现在跌到了10元,而且已形成了下跌趋势——如2008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止损——卖出股票)。企业亦是如此,如果产品市场价一直在下行,你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清仓——减少损失,保持自己的现金储备。

投资成本是已经发生了的,是以往的、不可再生、不可变现的沉没成本。你拥有的是厂房、设备或股票。从股票角度讲,成本是已经到了别人口袋里的钱,你想拿也拿不回来的原本属于你的钱。所以你不要再去想我的投资成本是多少,你要做的是,如何利用投资来的厂房、设备或股票增加收益或减少损失。如果价值在耗散,低于成本也要出售。

我们知道,粮食和衣物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在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时,人们有三种选择,一是自己既生产粮食又生产衣物,二是只生产粮食,用粮食去交换衣物,三是只生产衣物,用衣物去换粮食。如何选择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是自己同时生产粮食和衣物得到的最多还是只生产粮食得到的最多或是只生产衣物得到的最多,其实贸易(贸易理论的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斯密(Smith,1776)为代表的绝对优势说,当代经济学称其为内生比较利益说;另一种是以李嘉图(Ricardo, 1817)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和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 1919; Ohlin, 1933,简称HO)为代表的禀赋比较优势说。)也是基于这么一种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就产生了分工(从战争开始——人类进化的历史)。

此外,人们的工资、利息、租金(地租、房租、设备租金等)、资本利得、国家税收等都需要从企业创造的价值中获取,这就是财富的分配。

③【时间】

时间是一个过程,也代表了工作或生产效率。如资金周转率,通用公司的韦尔奇发现有公司资金的周转率是40次/年,是他们公司的十倍,他们立马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于是立即前往学习。

在这里,大家实现最大化的途径是不同的,分别是价值、成本、时效。需求决定价值,而有效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与收入有关。我可能认为时间对我非常重要,所以我不愿东奔西跑,讨价还价;而有人觉得自己收入低,他的选择原则就选便宜的(成本低,个人条件的限制);另外一部分人觉得应该选性价比高的(表现形式为货比三家、讨价还价),而有的人就选价值高的,认为钱不会走错路。对于价值,大家认同实质也是不一样的,热恋中的男孩子为了给女友一份惊喜,他就要选女友最喜欢的花样和款式;而孝子,可能会选对父母最适用的商品。同样的商品在不同人眼里价值是不一样的,如即使为自己选购服装也要考虑身份、地位、收入、体型、脸形、年龄,还有个人偏好和审美观。

经济学原理:根据需求价值论和经济公式,要使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繁衍和发展,在所有社会活动中要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采用最小成本创造最大价值这种原则就是经济学原理。换句话说就是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做正确的事——有价值的事——做该做的事)

这里所说的价值是指能满足人类需求的商品、服务价值,需求指的是人类所有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如商品生产、资源配置、改善环境、帮助穷人,休闲娱乐、读书学习,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为什么要“在尽可能的时间内用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价值(效用)”?因为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市场不相信眼泪,比如同样卖1200元的手机,你的成本是800元,别人的成本如是600元就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他敢降到800元甚至更低,你就要考虑(你如降到800元以下对企业发展是不利的)。但这里的“用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效用”是指合法范围内而不是采用非法手段:偷税漏税、以劣充优、强买强卖、行贿受贿……

建立在需求价值论和经济公式基础上的经济学原理是指导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原则和方法,是经济学的基础。大道至简,无论是分工、契约或是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理论,其实质均是经济学原理的运用。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是无意识,而我们现在要有意识这样去做。

由于人类在大自然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人类必须合作才能较好的生存,分工是合作的形式,有分工就必须有交易,交易是分工的基础,分工产生了需求,为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必须努力劳动,生产更多的商品用以交换他人的商品,为减少交易成本就必须明晰产权,产权清晰才可自由交易和自主交易,自由交易、自主交易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为了更好的顺利完成交易,实现自己劳动的价值,我们在生产商品的时候必须关注交易对方的需求,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理性人”,理性人主观是为自己获利,客观上帮助了顾客,维护了社会秩序,这就是“看不见的手”,我们明白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我们在企业经营或发展经济时就要有意识的这么做,从而利人利己,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使得自己收获多多。

制约市场经济和“看不见的手”的负面作用:加强监管,提高违法成本。我们通过经济公式知道,只要其违法成本高于其收入,他就要掂量,就不敢轻举妄动。

经济活动就是在满足他人的需求基础上满足自己的需求。要想最大化满足自己的需求必须遵循二条基本准则:见利思义,推己及人。

见利思义就是在利益面前要考虑是否符合社会伦理、道义、正义。见利思义中的“义”是正义、正直、道义,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取之有道”有三层含义:一是要合法,唯阳光下的利润才能持久;二是不能损人利己,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其行为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三是获取利润要有方法。财富“用之有道”就是要兼顾顾客、员工、股东和社会利益,即财富的分配。财富分配方式会影响到财富的获取难易,中国古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的事业才能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支持,才容易成功;此外,俗话说:“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说的是:你愿意与他人分享成功的果实,别人就愿意与你一起奋斗,你如果不愿与他人分享,别人为什么要与你共同奋斗?人们如果预期自己能得到更多财富时,其积极性自然就会高涨。欲将自己事业做大做强的企业家一定要见利思义,见利思义之人对于财富就会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不会斤斤计较,胸怀宽大的人方能成就伟业。

推己及人就是换位思考,我们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交换,我们要想顺利完成交换、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生产的商品就必须满足他人的需求,要满足他人的需求就必须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推己及人就是因为人的认知不同,我们要设身处地为消费者考虑,为他人考虑,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就是达成自己的愿望,就是成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自己想成功(达成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也要帮助他人成功、帮助他人达成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将心比心、以己度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人。如你不希望别人不尊重自己,你也不要不尊重别人;你不希望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你也不要生产或销售假冒伪劣之产品。推己及人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受人尊重是人的第一社会需求(精神需求、心理需求),即使是乞丐,也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为什么说尊重是人的第一社会需求?因为人在自然界属弱势群体(争夺肉食不如狮、虎、豹、狼等,食草不如牛、马、羊、兔,在水域不如鱼,在空中不如鸟),人类只有互相依靠、合作才能生存、繁衍,因而就有了人类“社会”。此外,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分工才可以使每个人受益更多,专业化的分工使得人的个体离开他人已无法生存,从而真正成为了“社会人”,在人类社会中,作为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无法离开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非常害怕被同类抛弃,由此就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这种认可的表现形式就是关爱和“尊重”,所以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尊重就是与生理需求同等重要的的第一心理需求(社会需求)。此外,素质越高的人对尊重的需求越大。

人类社会的最大需求是“认可”,而认可的标志是受人尊重,为了受人尊重就需要努力,努力的方向受限于人的价值观和认知,有人认为有钱别人就会尊重,有人认为有权别人就会尊重,也有人认为有学识或有能力别人就会尊重自己,所以社会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达尔文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是需求价值论对一些经济现象的解释。

包括机会成本、边际效用递减等经济学主要概念,均可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在有意无意运用经济学原理。但每个人掌握的信息和思维不同,故决策不同。个人掌握的信息包括原有信息(经验: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和现有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与个人思维有关。

什么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就是因为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你睡觉的时间多了,工作、学习的时间就少了。假定从你家到工作地点有A、B二线路公交车都行,你坐了A线路,结果A线路公交车行驶线路堵车,你上班迟到被罚款,这罚款就是你选A路公交车的机会成本。中国古语:“有所得必有所失”,机会成本就是选择成本,你得到了某一机会时,你可能就失去了另一个机会,如你和美女张三结婚,你就失去了与美女李四结婚的机会。选择没有对和错,关键是这个结果是不是你希望得到的?

因为有机会成本,所以需要大智慧。机会成本就是竞争成本,因为有竞争,所以需要大智慧。经济也可以说是机会的比较,机会成本=成本×时间

“经济”这个词本身就有比较的含意。“经济实惠”是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的。“这个餐馆比较经济”也是相对其他餐馆而言的。

分工理论、契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是思维方式不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但最后有可能殊途同归,一如是坐飞机还是乘船或驾车去北京,最后都能到达目的地——北京(终点)。(契约是制度的一种)

由于个人掌握的信息有限,加之自己思考方式有可能出现偏差,故作决策前有必要听取相关人士意见。

人的思维与人生经历、民族文化有关。路径依赖就是民族文化的影响。

激励机制实质还是经济学原理,“经济”研究的就是选择和激励。

3. 用需求价值论解释边际效用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经常会出现边际效用的问题和概念,边际效用理论贯穿了西方经济学,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某商品的边际效用是相同的。实质上,某一商品对不同的人来说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有人吃二个馒头就饱了,而有可能要吃三个或更多才能饱。我们通过前面的探讨已经知道,商品价值因人而异,而边际与商品价值有关,因此边际效用理论无法承载经济学理论大厦。

根据  经济=价值/(成本×时间) 

需求价值论对边际效用的解释:从经济公式可以看出,在某特定时间内(一段时间内),成本增加超越价值增加时,经济效益开始变小。

传统理论中的边际效用实质上就是价值与成本之比,是需求变动的一种现象……

有了经济公式,可以不用考虑边际效用问题。比如聘用最后一个工人等于其工资,也可以不用考虑组合要素问题。就是用二方案进行对比,谁更经济就采用哪个方案:需要投资多少、能够产出多少、建设周期是多少(时间),多长时间能收回投资?边际效用在实践中很难计算、实施,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你改变了这个变量就必须改变另一个变量。如建20层的高楼与建21层大厦需要不同的地基、钢筋、水泥、电梯、管理人员……,你如何去计算人、财、物的边际效用?又如何比较20层与21层的边际效用?但如果用经济公式就很简单,你只需计算总投资各是多少,自有资金是多少,贷款利息是多少,客源是多少,需要多少员工,能产生多少价值,管理成本是多少,建设周期是多少(时间因素),将二者分别代入公式就能计算出其经济数,孰优孰劣就一目了然。

4.用需求价值论解释金融危机

货币超发引发物价上涨,企业主发现自己生产的商品在涨价,认为需求在增加,于是扩大生产,扩大生产要扩大招工,劳动力价格也开始上涨,工人收入增加,消费需求也开始增加,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企业开始增加贷款进行新一轮投资……,投资增多,产能开始过剩,而人们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大多数商品,如空调、电视、冰箱、手机、电脑、菜刀等)是相对有限的,于是某些商品开始滞销,库存增加,而逾期贷款无法归还,银行无法支付储蓄者利息,储蓄者开始惊慌,从而对银行挤兑,银行资金链断裂,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开始抛售股票、房产、贵金属等可变现资产,于是金融危机爆发……,金融危机不能及时控制就将向产业界传导、漫延,从而引发企业倒闭、通货膨胀等经济危机,企业倒闭的直接结果就是工人失业,进一步发展或将引发社会动乱。

【注】:(经济危机前期,由于工人失业没有购买力可能会造成通货紧缩,而经济危机后期由于大量企业倒闭,可供商品减少,物价急剧上涨又会造成通货膨胀)。

【需求与泡沫】:需求与可支配的财富有关,从市场角度看,没有收入基础的需求可称之为“欲望”,有收入为基础的需求是有效需求,用自己的财富去交换另一种产权时是真实的需求。市场上大多数人(包括机构)以借贷来满足“欲望”的现象就是泡沫,泡沫有大有小,因为“利息”的存在,适度的泡沫是正常的。

泡沫的估算可用借贷数额与个人每年可支配收入之比来衡量,组织则以借贷数额与组织的总收入之比来衡量。市场泡沫:市场所有参与者的借贷与每年可支配总收入之比。

泡沫又可分为行业泡沫(2012年的光伏能源)、地区泡沫(长春君子兰事件)、国家泡沫(房地产)、国际泡沫(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泡沫的破灭:当市场参与者的可支配年收入无法支付当期应还贷金额(贷款利息+当期应还本金)时,泡沫就开始破灭。由于多米诺骨牌效应,市场参与者有10%违约时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因市场恐慌传导引起非市场参与者对银行等金融行业的挤兑和市场参与者抛售资产会引发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

5.用需求价值论指导创业

根据经济公式,经济=价值/成本×时间,

需求决定价值,我们要创业,首先得找到市场需求,而满足这个需求正是我们企业所擅长的,如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提高生产出优质产品,通过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所以我们的成本会低于市场其他企业,即我们具竞争优势。

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等无法指导创业。

6.需求价值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根据经济公式,经济=价值/成本×时间,

我们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何发挥员工的主动性?需求决定价值,员工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如何满足员工的需求?

我们已经知道,人的第一精神需求是尊重,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就要注意尊重员工,不要动辄训斥员工,要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要通过表扬、赞美、奖励等形式激励员工,要关爱员工,让员工在企业有家的感觉,从而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需求价值论制定企业战略的应用

根据经济公式,经济=价值/成本×时间,

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需求决定价值,我们如何体现我们企业的价值?我们企业的价值要通过企业战略方能体现。

企业发展战略简单地讲就是如何赢得顾客,如何应对竞争,如何有效利用资源。根据经济公式,我们制定企业战略有三大目标:顾客价值、时效(团队执行力、劳动生产率)、运营成本。

企业效益=顾客价值/(成本×时间)

①是否能提高顾客价值?是否有利于顾客认知——品牌?②是否有利于团队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是否能降低运营成本?

企业战略目标通常包括:①市场目标(客户满意度、品牌建设、市场占有率、区域大小、销售额等);②团队建设目标(共同价值观;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等企业所需各类人才培养;团队成员学识、能力;团队执行力);③营运成本目标(财务成本、管理成本、营销成本、生产成本、库存)……

8.需求价值论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根据经济公式,经济=价值/成本×时间,需求决定价值,顾客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

【营销】顾客需要的是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顾客购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效用。我们出售的不是产品,而是解决顾客问题的办法(方案)。

根据经济公式:经济=价值/(成本×时间),企业最大的成本是顾客的认知,顾客不认可,企业的产品就销售不出去,公式中价值就为零,整个公式就为零;如果顾客认可,即使生产成本高一点,但只要低于价值(售价),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公式中的“时间”),加速周转获取利润。而加速周转的前提就是顾客的认知、认可,顾客的认知、认可就能形成品牌,因此,企业的经营就是围绕品牌建设进行的。

品牌是顾客的认知,所有的营销活动都是围绕品牌建设而进行的。品牌如得到顾客的认可它就有价值,否则就没有价值。品牌是建立在优良的品质基础之上,为了优良的品质,也许我们生产成本可能会高一点,但没关系,因为顾客的口碑相传,我们的销售价格可以适当比同类产品价格高一点,即使是相同价格,因得到了顾客的认同,我们的产品销售会比其他企业速度快,即周转速度快,根据经济公式,时间变量变小,企业利益会增大。

消费者盈余=(有用价值—成本)/时间=(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支付价)/时间

为什么要引入时间的概念?因为有了时间后就好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这个盈余是一个小时还是一天?是一个月还是一年?

9.供应与需求

供应与需求是镜像重合,中间的镜子就是货币。

交易过程中,除各自需求外,还有对未来市场走向的判断(时间和成本因素)。如认为某商品售价会走高,则供应方会惜售;而购买方会尽快购进。反之,如认为某商品售价会下跌,则供给方会采用促销,而购买方可能会持币观望……

货币同样如此,中国的人民币与俄罗斯的卢布在没有可直接互换之前,只有通过中间货币(如美元)进行互换,这非常麻烦,会影响两国间的贸易。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参照物——类似物理学中的参照系统)

供给与需求是一回事,货币时代,供给是对资金的需求。交易过程中,除各自需求外,还有对未来市场走向的判断(价格预期)。

为什么京东连年亏损还继续干?明知道他亏损还有人愿意往里投钱?因为他们认为现在是抢占(扩大)市场份额的阶段,是暂时的。投资者认为京东是在抢占时机!

10.需求与价格

运动与力:运动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而运动产生的原因是力。力,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到它的存在。即使是摩擦力、拉力,我们也能测量。

“需求与价格”类似于运动与力,商品价格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而价格产生的原因是需求。需求,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存在,我们可以通过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来确认其需求的存在。因此,需求决定价值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现象。

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为什么?前述,经济的本质就是商品价值如何生产,如何交换,如何转移?因为商品价值的生产、交换、转移的过程必然会产生竞争),经济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赢得竞争的学问(分工就是为了更好地竞争,最初的竞争是为了与自然界的动物竞争食物,农耕时代是为了多生产粮食,工业时代是为了多生产商品)。科学: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是自然规律的延伸,很多人习惯将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割裂开来)。社会活动是一种运动,而运动的背后一定要有动力,社会活动的动力是什么?需求!需求从何而来?分工!

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才具有价值,而使用价值是相对于使用者(购买者)而言的,与劳动者无关。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使用者手中其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如电脑,有的人只是将其玩游戏,如何衡量其价值?而有的人将其用于软件设计或生产管理,玩游戏和软件设计的价值能一样吗?

人们可能会说,需求无法测量,我们如何根据其需求计算商品的价值?需求虽然无法测量,但我们可以根据他的行为判断他的需求。需求决定价值:就是他为满足自己需求愿意支付的价格(有效需求)。

他吃饭说明他可能饿了(表演除外),是物种延续所必须的生存需求。

11.竞争的本质(如何竞争)

增加有用价值、减少成本、提高时效(为什么有些人不愿讨价还价?时效。因为觉得讨价还价太费时间。而普通百姓为什么愿意讨价还价?因为他们时间多,而且收入相对较少,讨价还价成功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因此讨价还价成了一些人的乐趣,乐此不疲)。

制度是否能够保护竞争?机制是否能够鼓励竞争?创新实质是竞争的一种手段。

人类前进的动力:由于社会分工,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需要更多的商品与他人交换,而要更多的商品,自己必须多生产能满足他人需求的商品,而要有更多商品,主要有二条途径(暴力等非法手段除外),一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机器(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二是请人帮忙,用更多的人来为自己生产,这就是企业的起源。利己虽说是人的本能,但如何才能利己?或者说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这就要研究他人的需求是什么,只有在满足他人需求时才能顺利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从而得到自己希望获得的利益。

竞争可分为力量竞争、速度竞争、差异竞争、创新竞争。

运动会中的举重、铅球、铁饼等比赛项目主要是力量竞争,径赛主要是速度竞争。企业产品的上市和布局主要是力量与速度竞争,比的是实力。而产品的外观设计、商业模式的设计是差异竞争,新产品的开发是创新竞争,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企业如何更快更好的满足顾客的更多更高更新的需求。

“更新的需求”是什么?人人网陈一舟说:人们曾经乐此不疲的嚼了好几年槟榔,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迷上了一种新的烟草,就集体不嚼槟榔了,不是槟榔不好吃,而是客户的口味变了。诺基亚手机不是不好,而是被苹果的智能手机取代了。

-------------------------------

在学术研究上,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的问题争论的越多越有意义,争论的时间越长越有意义。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理论、市场供求关系理论等虽然有很多不足,但它们引发了大家对价值理论的思考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持续发展,是会下金蛋的鹅。

1637年前后,历史上最著名的“业余”数学家费马在一本古书的空白处写下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数学猜想“费马大定理”:当整数n>2,关于x、y、z的方程xn+yn=zn没有正整数解。定理旁边还有一句话:“对这个命题,我有一个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没有人会想到,直到350多年后的1993年,这个猜想才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证出,恐怕当初费马并没有真正找到答案。

很多人知道故事的头和尾,但不太关注中间,中间过程可以用20世纪上半叶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话来概括。当时有人劝他去证明那个猜想,他说他不会去“杀死这只会下金蛋的鹅”。虽然怀尔斯之前没人成功,但3个多世纪里证明费马大定理的努力正如不断下金蛋一般,吸引大量数学家,发展出了很多绝妙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甚至还产生了一些数学分支,可以说写出了一卷数学史。这些都远比费马大定理本身更加重要。证明者怀尔斯就曾说:“判断一个数学问题是不是好问题,就看它能否产生新的数学,而无关问题本身。”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